
簡 介 英文名Japanese rice leaf roller異名顯紋刷須野螟、黃縱卷葉螟 顯紋稻縱卷葉螟,學名:Susumia exigua (Butler)。屬鱗翅目,螟蛾科。為害水稻、陸稻國內分布北起遼寧,南至海南、廣東、廣西、云南其中,四川密度最大,有時比稻縱卷葉螟還多。 [為害癥狀]與稻縱卷葉螟相似但穗期偶可群集鉆蛀莖稈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顯紋縱卷葉螟廣西一年發生3代,四川南部4~5代;(2)越冬及蟲源:3~4齡幼蟲在發生地的小麥田、谷子田或綠肥田、休閑田的稻樁葉鞘外側和稈內、再生稻苗及溝邊以及塘邊游草的卷苞里越冬; (3)發生時期:越冬幼蟲4月底開始化蛹5~6月一代成蟲出現,7月2代成蟲羽化,8~9月進入三代成蟲發生期(1)發生世代:顯紋縱卷葉螟廣西一年發生3代,四川南部4~5代(2)越冬及蟲源:3~4齡幼蟲在發生地的小麥田、谷子田或綠肥田、休閑田的稻樁葉鞘外側和稈內、再生稻苗及溝邊以及塘邊游草的卷苞里越冬(3)發生時期:越冬幼蟲4月底開始化蛹5~6月一代成蟲出現,7月2代成蟲羽化,8~9月進入三代成蟲發生期 。 [形態](1)成蟲:體長為5mm,翅展為12~15mm,前翅灰褐色,外緣有1黑褐色寬帶,兩端內折呈“]”形中間有3條微帶彎曲的灰黑色橫帶橫貫全翅后翅外緣黑褐色,中間有2條黑褐色的橫帶,內橫帶伸達后緣(2)卵:淺黃色,扁平,橢圓形,長約1cm(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5mm左右,色澤較黃,前胸背板褐色,兩側各有1個褐色斑,中后胸背面無黑褐色斑點(4)蛹:成熟時黃褐色,各腹節背面的后緣平滑,前緣無刺毛和突起 [習性](1)成蟲:成蟲趨光性不強,晝伏夜出卵多產在稻葉背面,常3~5粒產于一處,呈魚鱗狀排列少數單產分孽至抽穗期,多產卵于葉鞘上,穗期大多產于葉鞘和葉背卵期3~7天。(2)幼蟲:初孵幼蟲常群集于葉心卷縫和穗苞等處,一般至2齡時吐絲結苞;低齡幼蟲常數頭蟲結一苞,如食料不足即轉苞分散;蟲苞絲結嚴密,苞底封閉,排出大量蟲糞堵塞,幼蟲老熟后在原苞內化蛹,有一苞數頭蟲現象。(3)卵:淺黃色,扁平,橢圓形,長約1cm。(4)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5mm左右,色澤較黃,前胸背板褐色,兩側各有1個褐色斑,中后胸背面無黑褐色斑點。(5)蛹:成熟時黃褐色,各腹節背面的后緣平滑,前緣無刺毛和突起。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稻葉寬大質硬,表皮硅鏈排列緊密的品種;稻葉窄細挺直,主脈粗硬葉片色淺窄細的品種;或稻葉表面剛毛長成蟲很少產卵的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適時適度烤田,促使水稻壯健葉挺,減輕為害。(2)生物防治:寄生性天敵對稻縱卷葉螟各蟲態控制作用,卵主要以稻螟赤眼蜂為主,寄生率一般在第1代達20%~30%;第3、4代可達50%~60%。幼蟲主要以稻縱卷葉螟絨繭蜂、擬螟蛉絨繭蜂、赤帶扁股小蜂為主,能將其幼蟲殺死于暴食蟲齡前;稻縱卷葉螟絨繭蜂寄生率可高達50%;其他兩種寄生率也較高。蛹則以稻苞蟲賽寄蠅、螟蛉瘤姬蜂和無脊大腿小蜂為主,它們對于壓低下一代有較好的作用;稻苞蟲賽寄蠅在第3、4代寄生率特別高,達69.66%與56.81%;而無脊大腿小蜂則在第5代寄生率很高,可占總寄生率的82%。但當田間捕食性天敵比例較大時,由于稻縱卷葉螟被捕食而寄生率下降。上述說明稻縱卷葉螟寄生天敵對其控制作用比較突出,利用寄生天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用松毛蟲赤眼蜂、澳洲赤眼蜂,在發蛾盛期,每隔2~3天放1批,連放3~5批,每畝120~150個點,每畝每次放15~30萬頭。(3)藥劑防治:浙江化學防治指標為稻分蘗期百叢有蟲20頭,穗期百叢15頭。江蘇防治指標為稻分蘗期百叢15頭,穗期百叢10頭,乳熟期百叢30頭,雜交稻百叢20~30頭。安徽以產量允許損失率2%為依據,稻分蘗期百叢50~60頭,孕穗期百叢30頭,穗期百叢35頭。可以用每克含活孢子1500億以上的青蟲菌Bt制劑2000~3000克/公頃,或55%特殺螟可濕性粉劑450~600克/公頃,或40%毒死蜱乳油450~600毫升/公頃,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450克/公頃,或42%特力克乳油900毫升/公頃,或50%殺蟲雙可溶粉劑1000~1200克/公頃,或80%殺蟲單可溶粉劑600克/公頃,或35%龍丹可濕性粉劑1200~1500克/公頃,或14.5%吡蟲殺微乳劑1500~2250毫升/公頃,對水750千克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