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hypochnus blight 大豆紋枯病在各大豆產區均有分布。主要發生在苗期,常引起幼苗死亡,部分地區發病率達10%~40%,產量損失30%~40%,嚴重者甚至絕收。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莖部葉片,也能侵染葉柄及莢。病株生育不良,莖葉變黃逐漸枯死。①葉片。葉片受害,初期呈水漬狀不規則形云紋斑塊,濕度大時,病葉似燙傷狀枯死。氣候干燥時,發病擴散慢,病斑呈褐色,逐漸枯死脫落,并蔓延至葉柄和分枝處,嚴重時全株枯死。②莖桿。莖上病斑呈不規則形云紋狀,褐色,邊緣不明顯,表面纏繞白色菌絲,后漸變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干燥時易脫落。③豆莢。莢上形成灰褐色,水漬狀病斑,上生白色菌絲,后形成褐色菌核,干燥時易脫落。④種子。種子被害后腐敗。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屬擔子菌亞門真菌。(1)形態:①菌絲。菌絲初無色,后呈褐色,分枝近直角,在分枝處稍縊縮,距分枝不遠處有隔膜,菌絲寬12~14μm。老菌絲常呈一連串桶形細胞。②菌核。菌核近球形或無定形,菌核內外均為褐色,表面粗糙,不規則形。③有性世代在自然條件下不易見到,但高溫高濕,偶爾產生擔孢子。擔子無色,單胞,圓筒形或長橢圓形,頂生2~4個小梗,其上各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或卵圓形,大小(9~15)μm×(6~13)μm。(2)特性:病菌在7~38℃均能生長,以25~29℃最適,27℃下生長迅速,4天開始形成菌核,低于11℃或高于37℃則生長緩慢,不形成菌核。酸堿度pH3.4~9.2均能發育,以pH6.8最適。 (2)寄主。油菜、白菜、馬鈴薯、棉花、紅麻、黃麻、甜菜、煙草、大豆、花生、茄子等160余種植物, [侵染](1)病原越冬: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殘體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成為第2年初侵染菌源。(2)傳播: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菌核萌發長出菌絲繼續為害大豆。后病部長出菌絲繼續向四周擴展。此外該病還可通過風雨、灌溉水、肥料或種子傳播蔓延。 [發生規律](1)環境因素:當苗期低溫多雨,低洼積水,發病重;高溫高濕、光照不足也易發病。(2)栽培因素:與其他寄主作物重茬發病重。土質黏重,苗齡過長,田間排水不暢也是加重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的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0.3%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種抗病品種。與非寄主作物輪作3年以上。合理密植,勤中耕除草,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性。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遺留的病株殘體,并深翻土地,將散落于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殘體深埋土里,可減少菌源,減輕下年發病。⑤冬灌。冬灌可防止春灌造成土壤過濕,提高地溫,有利出苗。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 1 2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 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1 0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