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Young soya bean rust 銹病是毛豆的重要病害。減產10%~30%,重病田塊和重發年份,損失可達50%以上。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發生。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莖。(1)葉片:兩面均可發病,初生黃褐色斑,病斑擴展后葉背面稍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病原夏孢子),引起葉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2)葉柄和莖:染病產生癥狀與葉片相似。 [病原]病原為豆薯層銹菌 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屬擔子菌亞門真菌。(1)形態。夏孢子堆為棕褐色,生在表皮下,梨形或卵圓形,內有側絲,基部聯合,頂端有孔。夏孢子堆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夏孢子。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單細胞,黃褐色,表面密生刺突,具4~5個不明顯的萌芽孔,大小(22.4~35.2)μm×(14.4~25.6)μm。冬孢子堆埋沒于寄主組織內,在夏孢子堆附近散生或群生,深褐色,冬孢子2~7層柵狀排列于其中。冬孢子淡黃褐色至淡褐色,長柱形或不規則形,表面光滑,大小(13~25)μm×(8~12)μm。最上層孢子頂壁常變厚。雖然有誘發冬孢子萌發形成擔子或擔子孢子的報道,但未見在自然條件下產生,而且擔孢子作用不明。1個擔子形成1~3個擔子梗,頂生擔孢子。擔孢子單胞無色,卵圓形。(2)特性。我國已初步明確該菌有A、B、C、D 4個生理小種。夏孢子萌發溫限8~28℃,最適溫度24℃左右;夏孢子夏孢子在22~27℃侵入寄主,需6~7天完成1代循環;潛育期長短隨溫度而異,在15℃需13天,20℃為7~8天,22~30℃為6天。葉片在保濕與干燥相交替各12~24小時,重復3~5次,即能誘發出冬孢子堆。(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毛豆、其他豆科作物,現已知有33屬67種。我國目前已報道的有6屬11種。 [侵染]大豆銹病屬半循環型,病原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以夏孢子侵染大豆和其他寄主植物,或在夏大豆和秋大豆上循環侵染。在浙、閩一帶,秋大豆銹病在9月下旬先在夏大豆上發生,待秋大豆花期以后相繼發病。病斑先由下部葉片開始發生,經一段潛育期后產生孢子堆,大量的孢子堆很塊飛散傳播,引起再侵染,約15~20天,即全面暴發為害。 [發生規律]降雨量大、降雨日數多,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種早時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鼓粒期受害重。 [防治](1)農業防治:實行倒茬輪作。合理密植,通風透光,降低濕度。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深埋或燒毀。(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6%甲基托布津懸浮劑500倍液,或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