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Mango scab 主要分布巴西、古巴、巴拿馬、美國、印度、法屬圭亞那、剛果、澳大利亞。這種病害最早報道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1991年在廣州花縣嚴重危害。 [為害癥狀]主要引起芒果葉片、枝條、花及果實的幼嫩組織發病。(1)葉。葉上的癥狀類似柑桔瘡痂病,嫩葉發病呈扭曲,畸形,展開的葉發病后,葉背面產生黑色微凸、中央開裂的小圓斑,常集中于中脈附近,嚴重時引起大量落葉。(2)枝。嫩枝發病時病斑橢圓形,邊緣色深。(3)果。未成熟果基部感病時產生許多凸起的小黑斑,中央星狀開裂,成熟果病斑周圍仍保持綠色,后期病斑上產生微小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潮濕時可見其上有稀疏的灰白色霉狀物,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初期易與芒果細菌性黑斑病混淆,病果易脫落。育苗期間也可嚴重危害。 [病原]1946年Bitancourt和Jenkins將病原菌正式命名為Elsinoe mangiferae.屬子囊菌亞門的多腔菌科,腔菌屬。(1)形態:分生孢子盤褐色,有時呈分生孢子座形。分生孢子盤大小不一,產胞細胞瓶梗型。分生孢子圓柱形,有時微彎,無色到淡色,少數具油球,單胞或雙胞,(3.0~10.0)μm(4.75)×(1.8~2.5)μm(2.0)。(2)特性:芒果瘡痂病菌在幾種重要的真菌培養基上,(如PDA、V~8,芒果煎汁瓊脂等)菌落擴展都很慢,而且病菌形態在寄主上與純培養中差別甚大。純培養中不產生分生孢子盤與座,分生孢子均直接產生在菌絲體上,其形態較自然狀態下纖細許多,個體間差異大。病原菌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為12~37℃,最適28℃,PH值范圍為3~9,最佳PH5,以自由水或飽和濕度條件下萌發率最高;連續黑光燈光照促進萌發;1%的葡萄糖液在28℃或33℃下明顯增加了萌發率。 [侵染]病原菌通過病果、種苗、枝條進行異地傳播。 [發生規律](1)枝梢、果實生長程度。病情消長與新梢、果實或花穗的生長幼嫩程度有密切關系,此病只能侵染為害枝梢、葉片、果實和花穗的幼嫩組織。當新梢萌發至梢長3.7厘米時,是發病初期;梢長3.7~7.8厘米時是發病盛期,梢長長于7.8厘米是發病末期。當枝梢處于幼嫩多汁時,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增長快,病害發展速度快,當枝梢生長長度固定后,枝梢成熟老化,葉片轉綠時,病情發展趨于終止。(2)候平均濕度。有關氣象因子中,濕度是影響芒果瘡痂病流行的關鍵因子。芒果瘡痂病全年發生的高峰期是5,6,7月和12,1月,相對濕度較高。而在相對濕度較低的8~11月,發病亦較輕。(3)候平均溫度。在福州,從1~12月的氣溫條件均能滿足此病發生的需要。在1,2月低溫季節和7,8月高溫季節期間,此病均能發生,但低溫和高溫條件對此病的發生程度有一定的影響。4,5,6月的溫暖天氣有利瘡痂病的發生,7,8,9月的高溫和11月的低溫對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可發病。(4)候降雨量。就濕度有利病害發生而言,降雨量對芒果瘡痂病的發生消長影響明顯。降雨多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影響芒果的癡病病情消長的關鍵因子是感病器官組織的幼嫩程度和相對一濕度。病菌只侵染幼嫩組織,當寄主組織在生長幼嫩期時,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增長快,病害發展迅速。當寄主組織成熟或老化時,病害就幾乎不繼續發展,病情穩定。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流行,其中濕度的影響尤為明顯,濕度大病害發生嚴重。溫度對病害的發生流行也有影響,冬季低溫和夏季高溫對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可發病。 [防治](1)植物檢疫:痂病果極易與芒果細菌性黑斑病混淆;葉片與枝條上的癥狀易與芒果炭疽病混淆,但通過鏡檢均可區別。從病組織上分離病菌是最困難的,目前還沒有找到選擇性培養基,PDA較適合于分離培養,但應仔細觀察,避免被其他雜菌所覆蓋。嚴格限制從病區進口芒果和引種,入境后需經隔離檢疫。(2)農業防治:及時剪除病枝、病葉及過密枝梢,清除地面枯枝落葉、落果,并集中燒毀,以消除病源。(3)藥劑防治:在新梢萌發后或圓錐花序抽出后開始噴藥,每隔7~lO天再噴1次。每次梢期或開花期、果實生長期噴2~3次。藥劑選用1∶1∶160倍波爾多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等。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